具有准公共品特征
康养产业具有准公共品特征,需要政府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2018年2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发布的我国首本康养蓝皮书《中国康养产业发展报告(2017)》指出,康养产业的核心功能是提升生命的长度、丰度和自由度,康养产业应该是一个面向全体国民发展的产业。从年幼到年老,社会各个群体都有必要纳入康养的范围。康养产业的发展,不仅与当地的GDP增长和就业等经济目标挂钩,还关系国民福祉。从这个意义上说,康养产业及其发展并非仅仅满足某一地区财富积累的需要,同时还是一个体现我国社会主义优越性、实现全面无差别提升全体人口健康素质的公共事业,康养产业提供的产品也是一种准公共产品。
根据经济学理论,准公共产品通常应该由政府和市场共同提供,这意味着康养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参与。如果完全以市场化的方式来发展康养产业,在短期经济利益驱动下,可能会加剧区域福利差异和社会不公平,并在长期内影响本国居民的总体福祉水平。正确引导康养产业发展,可以大大削减国民医疗费用支出,提升国民总体健康水平。以最早发展森林康养的德国为例,由于德国将森林康养治疗纳入国民医疗报销体系,居民可以像享受其他医疗服务一样享受森林康养,最终整个国家医疗体系的费用支出减少了30%。
未来我国康养产业可以采取二分法的发展思路,政府对公益性和非公益性康养基地实行严格区分,分类施策。首先,保证数量充分的公共性康养产品供给。各省级政府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划定本省一部分康养基地作为公益性的康养基地,以公益事业的思路去发展,推动医疗、健康教育和康养资源的结合,实行医、养、教同步;鼓励该区域各级公共医疗机构在医疗项目、医疗手段和人员交流进修等方面与康养基地合作。大力推动康养服务消费的医保卡异地结算制度,节约国民医疗成本,使之成为人人能够享受的基础型国民康养福利产品。其次,对于非公益性的康养基地,则宜遵循市场规律、作为当地经济的活力之源,鼓励优胜劣汰,深耕多元化的市场需求,提升服务质量及产品品质,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抢滩国际康养市场。
高度依赖自然资源禀赋
康养产业高度依赖自然资源禀赋,产业分布呈现天然的不均衡特征,需要加大统筹布局,缩小区域差距。康养产业与旅游产业类似,其发展壮大通常须以优良的自然资源,如森林、河流、湖泊、海洋以及山地等为基础。我国幅员广阔,存在多种气候以及地质条件,这决定了各地康养资源分布不均衡。以森林覆盖率为例,我国森林覆盖率最高的省份为福建省,覆盖率为65.95%,而覆盖率最低的省份新疆则不到5%。若按照一些康养产业研究者所提出的康养产业发展要素,即拥有充沛的阳光和绿色植被、洁净的空气和物产、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良好的环境和市政支持体系,筛选符合康养基地选择的地区,则森林覆盖率高、环境优美的区域更容易获选。但这会带来两个问题:首先,为了享受某一个目标区域的康养服务,来自不同地区的人群需要支出的交通成本等有着巨大差别,如西部地区的居民来到东部地区康养,所需要支付的交通费用将非常高昂,但如果是康养基地附近的当地居民,基本不需要花费额外的费用。其次,对于那些康养资源密集的省份,如果没有前瞻性的顶层设计,将很难规避本区域同质化康养产品的恶性竞争。
地理自然因素决定了康养产业发展的天然不均衡特性,对于康养资源富集区域,要进行前瞻设计、科学规划,使得同区域的康养产业能够跳出恶性同质化竞争的窠臼,获得健康持续发展。康养产业的扶持政策要根据其所在区域来制定,一地一策,使得康养资源不足的地区能够通过获得价格补贴、交通补贴等方式,缩小消费成本差距,尽量使得不同地区的居民享受到均等的康养福利。同时,要严格管制那些康养资源富集的区域,可以利用社会公信机构和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对康养基地定期进行评级和监督,保证其质量。
以人的身心健康为目标
康养产业是以人的身心健康为目标的产业,在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的同时,仍需加大高素质从业者的供给。
相对于我国庞大的康养需求人群,康养产业目前的产业供给能力相对有限,无法满足整个社会的需要。究其原因,康养产业是一个高度关注人的身心健康的产业,比其他第三产业业态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更高,消费者也更倾向于寻求那些从业者素质更高的康养服务业态,以获得康养服务。以康养产业中的养老护理员这一职业为例,该职业需要从业者具备护理医学、康复医学、心理学、营养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但真正符合这些条件的高素质人员异常紧缺。相关企业为了满足市场需要,不得不一再降低从业人员的门槛,但即使如此,目前全国养老护理从业人数仍不超过100万人。康养产业长期面临人才紧缺困境,制约了产业的深化发展。
得益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康养产业正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两者的交互大大拓展了康养产业链,并不断优化用户体验。在很多地区,“互联网+”模式的智慧型康养产业链已经形成,并正在成为康养行业发展的主流模式。但是,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与康养产业的融合,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康养产业巨大的人才需求缺口,无法完全替代真正的人类情感交流和面对面沟通。因为康养产业是一个高度关注“人”的产业,所以培育和扶持产业成长的途径应该是提供充沛的、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劳动力资源。目前需要警惕的一种倾向是,把“互联网+”模式视为提升任何一个产业发展的圭臬,并在康养产业发展中将该模式生搬硬套。虽然大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客观地将人类复杂多样的康养需求,用翔实的数据序列表达出来,但人本身并不是数据,“只认数字不认人”“只认技术不认人”的线性发展思路是行不通的,优质的康养业态应该充满人本主义关怀。
程臻宇 工作单位:山东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