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多年的农耕史,期间王朝更迭,战乱频繁,分分合合,虽历经磨难,但中国仍然保持文明古国的整体,中华文明绵延不绝。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延续和传承,靠的是“生”的智慧,分中有合、合中有分,都是生的一种作用,生生不息才能永续经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 “新三生”是“大三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三生”是在生活、生产与生态“老三生”的基础上,按照新时代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化和要求,不断融合和提升,逐渐演变成为新时代的生物、生存、生命“新三生”。新三生不是替代,而是兼容和并举,新三生、老三生以及原三生(三生万物)共同组成了“大三生”(耕育三生)的“三生创融”。
“大三生”(耕育三生)从定义到内涵和外延分成三个层面,每一个层面以“三”为轴线延伸出三个主题,每个主题又进一步拓展延伸出三个分主题。每个分主题都有独立概念,共同融合组成了“大三生”这个大家庭。
第一个层面,是三生理念创立发展的3个阶段:1.“原三生”,是二十一世纪(新世纪)前,依托2500年前古文明的道德经“三生万物”、“天人合一、生生不息”的理念基础上建立原生概念;2.新世纪“老三生”,倡导生活、生产与生态的“三生共赢”;3.新时代“新三生”,是现今生物、生存、生命“物命存生”。
第二个层面,是三生理念与耕育融合的3个阶段:1.耕育田园、耕育农法、耕育康养(健康与素养);2.耕育文化、耕育文明、耕育伦德(伦理道德);3.耕育农业、耕育美膳、耕育足迹(大足迹);
第三个层面,是三生理念在农文康旅领域扩展和延伸的3个发展阶段:1.生态食材、中医农业、有机质农业;2.农耕文化、生态保育、文旅地标;3.生态餐饮、耕育食德、美食地标。
二. “三生农业”是“新三生”、“大三生”理念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和提升
“三生农业”是新时代“新三生”和“大三生”(耕育三生)理念与耕育农法、有机质农业在农业领域的融合应用。
“三生农业”是生生不息、持续更新提升的农业理念,“三生农业”伴随着“三生”理念的发展,其内涵从创立到现在经历了三次更新。第一次是2500年前创立的原“三生农业”,是按照“三生万物、天人合一、生生不息”理念与有机质农业和耕育农法结合的农业。第二次是在二十一世纪初的“新世纪”,依托生活、生产与生态融合的老“三生农业”。第三次是进入新时代按照新变化和要求,在与新时代的生物、生存、生命融合后的“大三生”(耕育三生)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新“三生农业”。
三.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
“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文化核心,是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关系;表明人类生生不息、和谐发展的完美追求和进取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世界观、价值观的思维模式。“天人合一”是一种境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人与外物有机和谐的联系统一,天地与人高度融合的价值体现。
人类是从大自然进化过来的智能动物,天生带有自然情结和绿色生态基因,人类的心灵深处都不由自主的向往大自然。人类在不断进化的过程中逐渐改变了自然天地,违背了自然法则,不仅破坏了一部分自然,也改造利用了一部分自然。在破坏和改造利用的过程中,从刀耕火种过渡到农耕的稳定和平衡,其中可持续利用的农耕土地称之为田园。然而,我们的田园却遇到了化学农业的侵蚀,只有回到天地的源头,顺应自然法则,才能从根本上彻底解决问题,只有恢复耕育农法、有机质农业才能体现老子智慧的现代意义。
四. “三”“生”思想是耕育文化绵延不绝的力量
“三”是具有哲学理念的中国文化数字,"三"是奥妙无限的数字,三角形是万物的稳定结构。“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点),一生二(线),二生三(面),三生万物(体)。点、线、面、体无限变化。
三是宇宙万物的形成之数,三点一线、三线一面,三生无限。天、地、人三者互动产生了自然万物。天有“三”,日、月、星;地有“三”,水、火、风;人也有“三”,精、气、神。
“生”是所有事物的命脉,只有保持生物的多样性,人类才能生生不息,实现可持续发展。老子非常强调“生”字,天地万物本源从宇宙发生论的角度上看,是万物生命的总源泉,具有能生而又不被生的永恒不息动力。
耕育文化历经数千年,绵延不绝。天地大义,生生不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三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弘扬三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的生态家园,就要求我们要倡导耕育文化理念,了解耕育文明发展历程。新时代,大三生(耕育三生)发展原则就是要通过耕育伦理道德约束,建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育、生命健康的社会。
五. 耕育农法促进三生农业发展
“耕育农法”是一种使用传统农耕技术与现代生物科技融合集成的农业生产方法,也是保持农田有机质平衡(有机质农业),天人合一、自然而然、古今融合的生产方法。重点在于传承田园农耕模式,发展生物生态循环模式,延伸多功能文化体验模式。
“耕育农法”概念是由联合国工发组织全球科技创新专家委员会执行主席孙建在1982年世行华北平原农业项目实施中首先提出的方法,耕育农法在保持传统农业技术、利用植物的相生相克和生物防治的基础上,利用微生物技术、现代农业等多种技术,突破传统农业的局限,采用中医农业方法和中医农业投入品应对种养殖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病虫害、畜禽疾病防控治疗问题,在保障种养生态平衡的前提下,逐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可持续发展协调能力。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生态发展之路,推行生态发展方式和生态生活方式。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搞寅吃卯粮、竭泽而渔式的发展。
耕育农法强调精耕细作,精心精准,精品优品,其技术生产要素主要包含:水土不流失、肥力不降低,生态有保育、生产可持续,农耕有体验、文化有传承,自然与现代、和谐又统一;种养要循环、生物加有机,肥水用平衡、生物多样性,现代与未来、科技与标准,康养与田园、育物又育人。
六. 耕育农业、耕育农法是三生农业的基础
现代农业在给人们带来高效的劳动生产率和丰富的物质产品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危机:土壤侵蚀、化肥和农药用量上升、能源危机加剧、环境污染。耕育农法借鉴传统农耕措施,注重实行粮种轮作,牧草混种,放牧混合,增施有机肥,采用生物防治,实行少免耕,减少人力的投入等。
耕育农业是在传统农耕文化、耕读传家的基础上,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结合现代农业、中医农业,融合创新出的生态农业体系。耕育农业在农耕传统生产的基础上将废弃物处理技术、无土栽培技术、害虫综合防治技术等与中国传统农业重视有机肥投入、生物相生相克原理防治病虫害、中医农业等其他适用技术相结合,形成的传统与现代合一的耕育农业技术体系。耕育农业强调自然与人工调控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耕育农业是一个具有农耕文化基因、传承生态农业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中国传统的农耕历史悠久,国际影响大。耕育农业涵盖了耕牧渔樵等内容,具有中华民族特色。耕育农法也是耕育农业采用的生产方法,二者相辅相成,结伴而生,共同构成了可持续农业、生态农业的一种实践模式,是中国版本的生态农业技术应用典范,也是世界生态农业中极具中国特色的示范应用。耕育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在传统农耕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生态良性循环农业。
七. 三生农业具有优秀的农耕技术基因
农耕文明有上万年的历史,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据考证农业文明始于新石器时代的一万四千年多前,农业带给人类首先是从流动迁徙转成定居,中国至少早在8000年前就有定居农业。距今7000年前,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保存有古人人工种植的稻谷,至中国农业始祖“神农氏”时期,农业文明基本形成。中国人之所以能够从游牧采集的生活中跳脱出来,是因为古人特有的聪明智慧,在大的气候周期影响下,物质不再像以往那么丰富,为了生存,人们需要让作物生产可以在人的掌控下进行。
中国对整个人类文明的贡献是顺天时、借地力的精细化、生态化的农耕文明,相比工业文明对人类的贡献是在技术和物质层面,而农业文明对人类的贡献则主要集中在文化与精神层面上。中国古代农业对人类的贡献,除了精细化、生态化的农耕方式,以及生产出高品质的食物外,更在于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总结出了一套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发展理念。
八. 耕育理念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从农耕时代进化到耕读、耕莘时代,再融合近代生态理念、现代科技后进化到了目前的耕育时代。耕育的育是保育、复育、育人。耕育体系融合了古今中外的农耕、生态、劳育、美育、伦理、徳智等教育学科,与耕育技艺、耕育康养、耕育美膳、耕育品牌共同形成耕育伦理道德与耕育文化、耕育文明大家庭。
九. 耕育三生促进“三生农业”发展
“耕育三生”大三生也是“耕三生”(“老三生”)与“育三生”(“新三生”)、“原三生”的集成。“耕育三生”既包括“耕三生”的生产、生活、生态,也包括“育三生”的生物、生存、生命以及“原三生”的三生万物理念。“三生农业”是集成了新、老、原 “三生”理念的的双融一体化发展模式。
“三生农业”双融一体化发展模式具体是:新、老、原 “三生”的农业产业融合、跨界融合,以及“三生农业”标准、质量、一体化发展模式,也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农文康旅融合产物,是农业与教育、美食、中医药跨界融合结晶;是标准、质量、品牌一体化发展模式,也是生态高质量发展模式。一体化发展模式按照标准兴农、质量富农、品牌强农的要求,扎实推进生物农业投入品替代化学农药和推动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积极探索开展“耕育农法”模式,助力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立乡村产业振兴模式。
“三生农业”面对经济和社会层面上农林牧副渔、生态环境、康养文教、餐饮食品等相关方面,追求传承和创新。从建立新型人与天地和社会关系,通过耕育田园培养国民生态健康素养。建立生态饮食食疗、耕育自然疗法,疗育身体、疗育心灵,最终实现人和自然共同的健康。生物农业与有机质农业、耕育农法结合,推动微生物肥料和中医农业投入品的使用促进化肥替代活动,生产更多的生态食材和生态原产地农产品,为人类生命健康服务。(作者孙建系联合国工发组织全球科技创新专家委员会执行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