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审视我国农业发展状况,寻求乡村振兴生态之道?中国农科院原副院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生态原产地产业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章力建,中国农科院农经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朱立志,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会生态旅游委员会会长、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评定专家孙建等提出并完善了中医农业科学理论体系,为现代农业农业可持续生态发展找到一条崭新的路径。中医农业是人类回归自然,实现现代农业"优质、高产、高效"的创新型农业生产体系和生产模式,它将改变现代农业发展和人类的健康生活。利用中医农业技术生产的农产品完全契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评定标准,通过品牌引领更好地促进中医农业推广应用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一、 中医农业开辟中国特色现代农业新路径
中医农业(chinese medicine agriculture)是应用中医思想和中医药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工业化生产的生 产资料和现代经营管理思想与方法,创新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产、增效",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现代生态健康农业。
中医农业涉及中医农业科学、生物细胞学、生物能量学、植物中医学、动物中医学等多学科的创新研究与应用服务;互联网+网络信息和电子商务的应用服务;生态种植、生态养殖、生态种业、生态保鲜、生态加工和生态物流;中(草)药生物植保产品、动保产品、生物肥料、生物饲料和生物保鲜产品的创新研发与生产制造;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中医农业专业与职业农民的教育培养;同时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现代农业"优质、高产、高效"可持续发展,解决老百姓健康生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安全稳定。
中医农业是基于现有生态环境、生产条件和生产经验,在不改变生产方式,不增加生产成本和农民负担的前提下,创新思想和集成应用现代科技,摆脱现代农业过度依赖化学农药化肥造成的困局,引领现代农业"提质、增产、增效"转型发展,实现现代农业"优质、高产、高效"发展的目标。
中医农业的核心技术是根据生物健康生长的需求(生态环境、均衡营养和生物能量),应用中医思想和中医药技术及产品,解决植物(动物、人体)的健康生长问题。强调保持生物健康生长,需遵循"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标本兼治,全程保健"的原则;同时要为植物(动物、人体)健康生长,营造适宜的生态环境(水、土、气、阳光、磁场),保障生物健康生长均衡营养供给;再者遵循自然生物"相生相克,和谐共生"法则,解决生物健康生长过程出现的病虫害,保障生物健康生长和自然生态循环平衡。
中医农业具有三大特点:一是系统性,即着重农业生态系统以及生物体各部分的内在联系,这是农业内部保持各组成部分之间相对稳定和谐的本质要求;二是综合性,即形成多方面、多层次的复合效应,也就是通过综合的手段,达到综合的效果;三是整体性,即作用范围是整个的、全部的,强调覆盖所有生产单元和种养循环链。从生态农业和中医农业的基本含义分析,二者本质上是一致的,原理上是相通的,方法上是可借鉴的,技术上是可共享的。从二者的内涵、外延分析,狭义上讲,二者内涵有所差别,中医农业强调中华传统医学在现代农业中的具体应用,是古为今用、融贯古今;而生态农业则强调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在改造传统农业中的具体应用,是洋为中用、中西合璧。但广义上讲,二者外延基本一致的。
中医农业技术体系和应用模式可以在“两药、两料”(农药、兽药、肥料和饲料)四个领域广泛应用,即利用中医原理和方法将动植物以及其他生物元素和天然矿物元素研制成促进动植物生长、防治动植物疫病的营养物质或药剂配方,可以有效实现有机生产、降低药物残留。目前在很多地方,化学药剂的使用给农业生态系统造成了很大破坏,给中医药农药在农业上的应用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中医文化源远流长,在我国农业生产实践自觉或不自觉的就会将中医理论方法应用其中,产生了许多典型案例和良好示范。科学研究表明利用中草药、微生物等制成的肥料、农药和饲料,既改善农产品的产地环境,又保障农产品的优质高产。中医农业技术体系的广泛应用,能够降低农药、化肥、兽药的使用量,防止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开发功能性农产品,优化食药同源“大食物”战略格局。
针对资源环境、农产品质量安全、可持续发展等压力,积极发展“中医农业”,融贯古今、中西合璧、探索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生态农业的理论创新和现实选择。
二、 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品牌提升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生态产品需要生态品牌提升产品价值。品牌是企业乃至国家竞争力的综合体现,代表着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升级方向。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制度,是贯彻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动中国生态产品品牌国际化的一项战略行动。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品牌对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品牌提升提供了一个可信、可靠的国际标准平台,推进了区域特色品牌建设,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质生态产品品牌。
用中医农业技术生产的农产品,完全契合了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品牌的要求。品牌农业及效益农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农村发展的基础,因此,必须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品牌为中心,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坚持走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路子,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游则游,为消费者提供多元化的农产品,增强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品牌以产地环境、农业投入、生产技术、质量要求、包装储运等为依托,健全农业标准生产和农产品的安全体系。借助于“两品两地(二品二地)”中的生态原产地保护把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流通结合起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供求链、完善利益链,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农业的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农村,留给农民。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品牌引领、产业兴旺”的现代乡村。
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品牌是由国家质检总局主导的农产品质量提升重点工作之一, 2017年一号文件要求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开展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建设一批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原产地保护基地。生态原产地保护对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和品牌提升提供了一个可信、可靠的国际标准平台,推进了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的建设,支持地方以优势企业和行业协会为依托打造区域特色品牌,推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产业品牌。
三、 建设生态扶贫基地是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
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资源。中药材广植于我国贫困地区,中药材种植是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建立以提高质量、促进增收脱贫为核心的中药材产业扶贫机制,是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是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求加强品牌建设,鼓励中药材企业加强道地药材品牌建设。开展道地药材、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示范基地建设等标准规范的制定,不断提高中药材生产、产业化水平,强化中药材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中医农业技术与方法促进了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与生态品牌建设,有利于将贫困地区生态优势转化成产业发展优势。生态原产地产业扶贫是以中国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品牌为依托,把贫困地区生态产品通过品牌引领发展,集成地域生态旅游、生态文化资源,打造生态集群和生态经济,实现贫困地区深度扶贫、精准脱贫。以生态保育,耕育田园,特色产业,生态小镇”为生态扶贫的出发点,以保护生态为重点,合理利用生态资源。构建人与自然一体化的生态保育体系,建立贫困地区的生态产业体系;通过全面实施生态扶贫战略,稳固维系中华民族繁荣与文明发展的资源环境根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保障区域协同发展、生态环境安全和国民健康,促进小康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全面建设。在安徽新河湾农业公司通过红薯、小麦、山羊养殖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了乡村振兴和农业绿色发展。新河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甘薯小麦种植基地生产的秸秆(甘薯秧、麦秸)通过过腹还田(羊粪自然发酵),既避免了大量农作物秸秆对环境的污染,又为城乡居民提供大量的优质羊产品,同时增加了有机质含量,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状和生产条件,增强了土壤肥力和保水能力,优化了农业生产环境,实现了“以农养牧,以牧促农”的目标,随着“粮多─秸秆多─羊多─肥多”,促进大农业的良性循环,使阜阳市成为生态农业的示范区。在农业全程网的支持下,公司带动颍东区及其周边5000多农户发展山羊养殖、红薯和优质小麦种植。新河湾企业利用中医农业技术以安徽颍东区国家级贫困县为重点区域,开展生态原产地品牌建设及生态产业扶贫工程,建设耕育田园,集成并推广面向各区域的中医农业及循环经济技术体系;开发基于区域特色资源的生态产品,发展生态产业模式,推动产业转型和民生改善,增加贫困人口的经济收入。
“中医农业”的具体应用,能够为农产品产地水、土、气立体污染综合防控和改善产地环境,促进动植物健康生长,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支持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扶持优势特色产品打造生态原产地产品品牌,结合中医农业生态发展的理念,延长产业链实现产业扶贫帮困。
(作者章力建系中国农科院原副院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孙建系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会生态旅游委员会会长、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评定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