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主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有机质农业化废为利将种养废弃物转化为“种养废利物”

来源: |发布时间:2020-12-21 |浏览次数:

       我们国家有960万平方公里面积,有18多亿亩耕地,但我们的大国资源与我们14亿人口相比,使我们成为世界人均资源小国。我们现在是第一肉食消费大国,是秸秆产量第一大国,但是资源的限制和不合理使用,以及缺乏健康消费理念和餐桌的浪费,导致我们成为粮食和大豆、鱼肉进口大国。不仅增加了粮食安全的隐患,而且进口的冷链鱼肉增加了疫情防控风险。
       近年来,部分地域急功近利,不计代价,丢弃传统、克隆西方唯现代化、泛现代化的模式,打乱了中国耕育农业的传统好牌,致使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让地球不堪重负,只有传承耕育农业理念,发展有机质农业,做生态志愿者,才能保育生态,健康人类。
       土地是万物之母,化解人口、市场、土地、生态等矛盾的方法千千万。但是最根本的是从有机质农业耕育农法模式的种养平衡开始,到农村能源到有机肥等综合利用。有机质农业遵循自然规律,是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将种养废弃物转化为废利物的耕育农法生产方式。有机质农业最大特点就是秸秆优先过腹还田、就近还田、变废为宝,通过“粮•秸•牧•菌•沼”模式对营养物质多层次地分级利用,实现无废物、无污染生产。也是种养废利物(沼渣等)再循环促进有机质农业循环发展模式。
       一、有机质农业是食品营养、生态保育、人类健康的基础
       我们有五千年农耕文明史,必须把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高新技术融合,发展以耕育农法为基础的有机质农业,是生态食材、生态餐饮、生态环境、人类健康的基础。
       近年来,由于部分地区没有依据我们的国情、耕育历史、体质体格状况,刻板的照搬西方工业化、泛现代化、化学化农业生产方式,在我们国家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时候,部分人一方面餐桌浪费,盲目追求西方消费方式,造成了粮食缺口增加、扩大了进口数量;另一方面化肥、农药、除草剂、抗生素的大量使用,秸秆不能过腹还田,土地得不到返哺,土壤肥力下降、长期透支。以及规模化养殖废弃物污染,造成了部分地域的“水、土、气、生”立体污染,土壤隐形饥饿,食材营养缺失,食物质量下降导致亚健康人群增多,青少年儿童体质下降,肥胖高血脂糖尿病增加,医院病床病人增加。
       耕育农业的历史知识告诉我们,种养没有废弃物,只有没有合理利用的“废利物”。化工、医疗才有部分废弃物。我们要转变农业废弃物、种养废弃物的概念,树立“农业废利物”、“种养废利物”再循环的有机质农业理念。废弃物到废利物的转化靠什么,靠秸秆过腹还田,靠粮秸牧菌沼模式、靠沼液沼渣综合利用。秸秆过腹还田“种养废利物”再循环促进,将种养废弃物转化为废利物的耕育农法生产方式。
       二、有机质农业是“秸秆换肉、粪便换肥”的循环农业
       中国是世界第一秸秆大国,秸秆是重要的农副产品,也是重要的生物资源。秸秆是农作物成熟后收获籽实所剩余的副产品,土壤上农作物光合产物一半在粮食,一半在秸秆。农作物秸秆数量大、分布广、种类多和价格低。高效利用秸秆资源发展节粮畜牧业,减轻大气污染,增加农民收入。加强秸秆饲料化利用研究,加大秸秆养畜示范项目支持力度,改善秸秆收贮设备设施条件,推广青贮、氨化、微贮等处理技术,提高秸秆饲用量和饲用效率。
       根据种植业的肥料需求配置畜牧业,优先发展秸秆养殖,秸秆过腹后,结合沼气和食用菌的应用,利用“秸-畜-肥”、“畜一沼一肥”模式,提高生物质秸秆的综合利用效率。实现“种养平衡,秸秆换肉、粪便换肥”的策略。沼液沼渣还田以补充并平衡土中的养分,提高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改善土壤的肥力以及土壤团粒的结构,以实现减少化肥用量,增加农作物产量,达到以种促养、以养优种、种养平衡,健康循环效果。
       三、有机质农业是不与人类争粮的生态畜牧业
       随着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产品的消费需求增加。草食畜产品市场逐步扩大,消费量显著增加,逐步由少数民族消费为主转向全民性消费、由区域性消费转向全国性消费、由季节性消费转向常年性消费。我国耕地有限,粮食总量不足,饲料粮短缺的状况将会长期存在,已成为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发展节粮型畜牧业已成为当务之急。
       202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13390亿斤,连续6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年人均粮食478公斤,其中直接用于食物消费的数量约为200公斤,饲料消费已占人均占有粮食的一半以上,居民人均直接消费的口粮有所减少,而动物性食品、木本食品和蔬菜、瓜果等非食品的消费有所增加,导致不可避免的大量进口。2019年,中国大豆产量为1810万吨,大豆进口量为8851万吨,是中国产量的近5倍。在人口增长、消费升级和资源趋紧,粮食产需紧平衡的态势下,国内粮食保吃饭,适度进口,调剂品种余缺,秸秆养殖过腹还田模式,一方面把秸秆转化为肉食,不与人类争粮,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秸秆利用下联生态种植和生态农田,上联生态养殖业和生态肥料,辐射带动生态食材加工和健康产业。鼓励饲料化利用为主,肥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为辅。把高耗粮的“猪丁、鸡丁兴旺”转化为低耗粮的“牛丁、羊丁、鹅丁兴旺”,把“秸秆资源转化成百姓餐桌上的生态食材”。
       四、我国首次利用世行农业项目促进了秸秆养牛过腹还田
       1982年山东、安徽、河南三省九县实施“华北平原农业项目”是我国首次利用世行贷款农业项目,采用综合治理措施,推广良种、良法,合理调整作物结构与布局,通过植树造林,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后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显著,被世行誉为“蒙城模式”并予以表彰。促进了生态农业、有机质农业的发展,为循环农业、耕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样本和实践基地。项目实施过程中创新采用了秸秆养殖、种养废弃物还田技术,孕育了的农业循环创新模式,为中国农村能源科技创新大会以及连续八年举办的中国农业现代化论坛提供了源泉。
       五、生态原产地、生态食材品牌促进秸秆养羊过腹还田
       安徽省颍东区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国政协对口扶贫点。2016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对安徽省新河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山羊、红薯、优质小麦及其制品给予了安徽首批“生态原产地保护”品牌,耕地种植的生态甘薯秧、小麦秸秆通过养殖山羊过腹还田(羊粪自然发酵),既避免了秸秆浪费,又生产出优质羊肉产品,同时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状和生产条件,增强了土壤肥力和保水能力,实现了“以农养牧,农牧循环,以牧优农”的目标,形成“粮优─秸多─羊多─肥多”,促进了有机质农业的良性循环,使新河湾成为三生农业耕育田园的样板。带动周边5000多农户养殖,促进了生态脱贫与乡村振兴的衔接。
(联合国工发组织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专家委员会执行主席孙建)
 
Copyright © 2002-2018 中国生态产业网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老科协农业规划委员会 支持单位: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会生态原产地委员会 中国食品报社中食创学院 联系电话:010-62136011 Email:gjjnpg@163.com  
京ICP备18037021号-3 非商用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