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工发组织全球科技创新专家委员会执行主席孙建)
耕育文化是在中华传统农耕文化基础上融入了现代文化、生态保育、未来文化等理念后的活态型复合文化,能使传统文化得到继承、传承、发展和提升。耕育文化依托生态文化和现代文明演化出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耕育文化体系融合了农耕教育、生态教育、劳动教育,美艺教育、伦理教育,徳智教育等,与耕育文明共同形成耕育农业、耕育农法、耕育田园大家庭。
一、耕育文化保护传承的紧迫性
耕育文化是指传统文化、生态文化、现代文化与自然、农业、人文等有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耕育文化脱胎于五千年农耕史,绵延于现代文明与未来文明之中,贯彻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化脉络,实现传统现代未来一脉相承的自然进化成就。耕育文化即包含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它体现和反映了传统农业的思想理念、生产技术、耕作制度以及中华文明的内涵。也包括生态保育理念、人与自然和谐理念,不仅在维系生物多样性、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促进资源持续利用、传承民族文化、保护独特景观、推动乡村旅游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保持和传承民族特色、地方特色、传统特色,丰富文化生活与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
1、耕育文化亟待保护和提升
(1)受到现代工业和城镇化建设的冲击,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中,耕育文化临着传统中断和特征丧失的威胁。因此,深入挖掘耕育文化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保护、传承和利用耕育文化,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重要意义。
(2)由于历史上数次反对传统文化的新文化运动,以及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立四新”,全盘西化的思潮。斥传统文化为封建糟粕,唯“现代科学”为时髦。这种废弃传统,一味强调现代文化的负面已经显现。
(3)对传统农业文化要抱有更加宽容的态度。农业文明常常与农业信仰有关,这些信仰的存在对于维系社会秩序,净化人类心灵,保护大自然等都曾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在继承农业文化遗产时,必须将“俗信”与“迷信”严格区分开来,只要利大于弊,我们都应予以保护。
(4)田园生活向往不是向农耕经济的倒退。在人们的观念中,传统农耕文化是落后的。其实传统文化、传统技术在当时所代表的就是先进文化。而在现代工业发展遭遇自然环境限制的今天,利用自然、无污染的传统耕育农法技术,也是我们生态发展的措施之一。我们的任务不是用现代化取代传统农业技术,而是在充分继承农业文化的同时,利用现代技术改进农业技术,使之更加科学,更加合理。
2、耕育文化促进了耕育田园农耕情结的实现
现代工业文明切断了现代与传统文化连结的脉络,背离了自然生态的发展理念。人们回归田园的就是希望寻找逐渐逝去的生态记忆与情怀。2020年的抗疫过程促使人们对往常的生活状态和现代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刻反思。需要对新的生产消费方式和生活安排进行重构,返璞归真贴近自然的耕育生活是人们心灵深处的渴望,生态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以耕牧渔樵为代表的农耕文明是千百年来中华各民族生产生活的实践总结,是华夏儿女以不同形式延续下来的精华浓缩并传承至今的一种文化形态,农耕文明所蕴含的精华思想和文化品格都是十分优秀的,例如培养和孕育出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集体至上、尊老爱幼、勤劳勇敢、吃苦耐劳、艰苦奋斗、节约消费、生态保护等文化传统和核心价值理念,值得充分肯定和借鉴。
中国数千年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历史,创造了发达持久和长盛不衰的传统文化。同时,灿烂辉煌的汉文化又丰富了农业的内涵。疫情过后,社会将对餐饮、食材提出更高的健康生态要求,消费者对生态食材、生态饮食的认知和选择也会有一个“质”的变化。耕育田园贴近大自然的健康生活方式,成为城乡生活深度融合点,人们在耕作中与自然环境相依相存,可以获得精神身心和谐;通过耕种、播种,收获等赖以生存的农作物和农产品。人们精神世界在接近大自然过程中得以思考和历炼。人们可以嗅到泥土的芬芳,感受自然界给予,大地之母给予人类的哺育滋养,唤醒人们尊重自然,对大自然的崇敬之心和关爱之情。耕育田园生活和乡土文化,可以让人们体验到质朴的民风、古老的手工技艺、生态健康食品、洁净清新的空气、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等,促进休闲度假、田园种植、养生养老、旅游教育等活动开展。
3、耕育文化具有地域多样性和民族多元性
耕育文化是人类认识自然、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历史见证。具有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文化两种要素,体现出地域性、民族性、复杂性和多样性。耕育文化产生于乡土田园,深深植根于乡村生活的土壤之中。中国的耕育文化、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传承性和延续性。
(1)耕育文化具有地域多样性特点,是与不同地理和生态环境特点相适应的地域文化。我国地域辽阔,丘陵、高山、平原等地形地貌和气候环境千变万化,不同土壤、地貌、季节与作物需要多样性的农业生产模式。中国传统农业把多作物合理间作、混作、套作种植,提高农田生物多样性,使农田生态系统复合化,提高稳定性。并利用中医农业相生相克原理,把多种生物种群合理组合在一起,利用相生组合使种间互利共生,使用相克达到生物防治的作用。
(2)耕育文化具有民族的多元性特点。我国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民族特色文化。各民族在其繁衍生息过程中,因地制宜创造了自己的耕育文化。以耕牧渔樵为代表的耕育文化具体体现在农耕文化、游牧文化、狩猎文化、桑基鱼塘等,都是与之相应的生产生活习俗,同时加强了与世界其他民族之间的耕育文化交流与传播。
4、耕育文化为有机质农业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
耕育文化具有有机质农业生态地力观。耕育农法认为土地是农作物种植和畜禽养殖的物质载体,是农业生产资料。农作物生长是要消耗地力,每年每季作物收割后地力需要不断得到恢复或补充,才能继续下一季农作物种植,若地力不能获得补充和恢复,就会出现地力衰竭。传统农业将种植业、畜牧养殖业紧密结合起来,将作物秸秆、人畜粪尿、有机废弃物等经堆积腐熟后还田,种养殖废弃物还田实现了农业生产系统内部物质良性循环,形成了没有废物产生的封闭生态循环系统,农作物等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弥补了农田种植养分输出的损耗。
二、耕育文化促进耕育田园生态旅游
耕育田园具有调节生态、自然风光、观光休闲和文化传承的多功能特点。如何在现代社会,把生态农业、现代农业中和传统农业融合成耕育农业,使数千年传承下来的农耕文明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促进循环农业发展,融入民俗传统和地方特色文化,保护促进乡村文化事业发展。
国内外的乡村田园旅游无不以文化特色作为依托,文化具有很强的辐射力、渗透力,文化创意与传统融合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推动力,挖掘农村的各种潜力,整合农村的生产、生态、生活与文化资源,把资源转化为推动农村发展的资本,形成良性互动。
1、耕育文化促进传统节庆与农民丰收节融合提升
现代文明正在异化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甚至包括纯朴的自然人性。把耕育文化与传统节庆和农民丰收节融合。我国传统节日都起源于农耕时代,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和谐理念,是自然法则与生活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弘扬耕育文化,应首先要过好我们的传统节日,让传统节日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构成部分,使每个人普遍认同传统节日,成为节庆文化的传承人。
2、耕育文化促进中医农业的发展
传承耕育文化,拓展耕育农业的田园旅游功能。中国传统中医农业理念蕴含着资源保护与循环利用、生物间相生相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朴素生态观和价值观,传统农业积累的生产技艺和管理知识在现代农业发展中依然具有应用价值。适度发展耕育田园旅游是进行耕育文化保护的有效途径,对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3、耕育文化促进传统民俗的保护和利用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使用的民间用具、民俗用品、传统农具、传统技艺,以及我国农业的许多优良传统和理念不能衰落和消失。对传统耕育文化的保护,不仅要求保护好农村的乡野气息,还要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乡村质朴的耕育文化,提高乡村旅游的文化品位,满足人们不同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发展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应注意借鉴和汲取耕育文化的理念,保护传统民俗、传统民居和地方特色文化,弘扬特色地域文化,传承和发扬中国优良的传统人文精神,维系生产生态生活的和谐发展。加强对耕育文化的传承和活态保护,更好的以鲜活的状态存在并服务于民间社会的。我们的愿望是让这些人类历史上所创造的耕育文化和农业生产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弘扬,并让它们以鲜活的状态传承于社会。
4、耕育文化田园生态旅游满足了人们自然精神需求
耕育田园是农耕文化与田园风光和乡村旅游的融合提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城镇居民面临环境与生活的双重压力,中产阶层的人们开始渴望从喧嚣、污染的城市环境中解脱出来回归到自然,在空气清新、环境幽静的乡村中享受充满田园情趣的休闲生活。
田园养育了我们,田园是我们中国人灵魂的栖息地之一,回望传统的田园,回味传统的生活;回望自己的民族,回味传统的文化;能舒展人们心里的紧张和阴郁。面对生机盎然的农田果园,看着五谷丰登的秋季田野,我们会丢下烦恼,心旷神怡。
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也是知识之源,耕育田园旅游时时会提醒我们要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我们应该重视耕育文化的保护和提升,重视耕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保护文化的源头和母本。通过从事耕育田园农事活动,可以了解当地特色和民俗、风土人情,感受和体验乡村生活的乐趣,享受耕育文化精神陶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