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地球母亲日”是2009年联合国决议将每年的4月22日确定的时间, 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第一届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标志着全世界认识到人类、其他生物物种和地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决定将6月5日设为世界环境日并迎来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开端。 “里约+20”峰会宣布2008年为国际地球年,提出了落实可持续发展的明确、切实可行的措施 ;以及2019年气候行动峰会和第二十五届缔约方会议都侧重于实现《巴黎协定》。
今年的国际地球母亲日恰逢新冠病毒肺炎的暴发给公共卫生和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的风险,生物多样性也深受其害。生物多样性有助于解决问题,因为生物种群丰富,病原体则难以迅速传播。尽管我们进行了不断的努力,但在世界范围内,生物多样性还是在以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衰减。据估计,目前约有100万种动植物物种濒临灭绝。大自然正在遭受磨难,地球母亲敦促人们对自然生态采取保护行动,今年,澳大利亚的山火,创纪录的高温以及肯尼亚的蝗虫入侵,我们又面临与生态系统健康密切相关的全球大流行病新冠肺炎的考验。在今年的国际地球母亲日,我们要比以往更深切地意识到,转向发展更加可持续的经济,造福于人类和地球的需要。
1、健康的地球需要健康的土壤
土地是生存之本、土壤是健康之源。土壤有机质是指土壤中源于生命的物质,是土壤中除矿物质以外的物质,是土壤中最活跃的成分,是土壤肥力的基础,土壤有机质含有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元素,可以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改良土壤结构、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可以说没有土壤有机质就没有土壤肥力。
“有机质农业”概念是由联合国工发组织全球科技创新专家委员会执行主席孙建,在2009年1月安徽亳州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项目规划中首先提出。有机质农业是健康土壤和农业生产的保障,只有健康的土壤才可以生产出健康的生态食材,有机质直接影响着农田、生态、植物健康,间接影响动物和人类的健康。有机质农业积极致力于利用耕育农法循环农业培育生态土壤,使农业生产回归健康生态本源。
2、健康的土壤需要土壤的健康呼吸
人活着就要呼吸,呼吸时人体从大气摄取新陈代谢所需要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同样健康的土壤也要呼吸,而且非常重要。土壤呼吸是指土壤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和人一样,土壤中的微生物的呼吸、作物根系的呼吸和土壤动物的呼吸都会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土壤呼吸是表征土壤质量和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土壤呼吸还为植物提供光合原料需要的二氧化碳。当作物生长在通透性能差的土壤中时,根系呼吸作用被抑制,大大削弱了根系吸收水肥的能力,因此,透气性佳的土壤是作物高产、优产的重要前提,土壤呼吸不畅,施肥再多,作物也吸收不了。
在大自然的生态体系中,土壤是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最基础、最根本的因素。健康土壤事关粮食等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也事关生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培育健康的土壤,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生物活性,不但具有提高农产品产量、质量的经济价值。而且具有减少化肥农药施用、增强保水保肥能力、提升固碳减排能力的生态涵养价值和生态服务价值。
3、土壤的健康呼吸需要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有机质可以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提高土壤的保肥能力和缓冲性能。同时有机质中的腐殖质具有生理活性,能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有机质中的腐殖质还具有络合作用,有助于消除土壤的污染。
近年来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土壤投入产出失去平衡,随之而来的是化学污染,土壤板结,土壤理化性状、团粒结构破环,保水保肥能力能力、透气性、酸碱度变差,有机质含量降低,营养失衡。生产的农产品质量变差。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态健康食材的需求,引发对土地的数量和土壤质量都来越高的需求,维系优质可持续利用的健康土壤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脱胎于传统农耕的有机质农业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
万物土中生,有土方有粮!土壤与人类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在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中,约80%以上消耗的的热量,75%以上的蛋白质和大部分纤维都直接来自于土壤。保护好“大地母亲”的“皮肤和呼吸健康”是人类不容推卸的责任与义务。
4、有机质农业促进土壤有机质的提高
我国的社会人类学家费孝通教授曾认为,中国人的农业不是和土地对立的农业,而是和谐的农业。维持生态平衡里的循环就是人和土的循环。人从土里出生,食物取之于土,泻物还之于土,一生结束,又回到土地。一代又一代,周而复始。靠着这个自然循环,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五千年。人成为这个循环的一部分。
19世纪40年代,被尊称为“有机化学之父”、“肥料工业之父”的德国人李比希在《养分归还学说》中指出:“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每次收获必从土壤中带走某些养分,使土壤中养分减少,土壤贫化。要维持地力和作物产量,就要归还植物带走的养分”。而传统农耕生产生活模式是种植的农作物的籽粒是作为人食物和家禽、家畜的饲料来源,部分农作物秸秆用作燃料,部分秸秆用于发展食草动物的饲料,生产的家禽、家畜供人食用,人畜禽的粪便用于发酵还田。
中国的传统农业是以生态为中心,遵循自然规律,不与自然对抗,在封闭的内循环圈内,农作物的果实留给人类食用,根茎叶喂牲畜,然后人畜粪便还田作为农作物的肥料,年复一年的循环向前发展。所以我们的作物肥料取之于畜禽粪便,布料取之于棉花和蚕丝,我们的染料取之于各种花草,建筑取之于木材和和天然矿物,在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没有对万物的掠夺和伤害。距今约1500年前,公元544年北魏官员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中国保存得最完整的古农书巨著;《齐民要术》主要研究北魏时期的生产活动,达尔文在1855年撰写《进化论》时参考了此书。《齐民要术》中对耕作方法和作用都有详细论述堪称经典,谈到深耕、浅耕、春耕、夏耕、秋耕、冬耕等;农作物要多锄深锄,锄小,锄早,这些耕作技术在今天看来仍有深刻的植物生理学内涵,这些耕作措施对土壤修复、培肥地力很有效。《齐民要术》充分肯定了轮作制和间作套种对防止土地肥力衰退、和在消灭杂草、减少病虫害、防止作物生长良莠不齐等方面的功效。
要提升现有耕地质量,必须加强中医农业投入品合理使用,建立土壤质量保护标准体系,推动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提升。畜禽粪便和秸秆等农业有机废弃物高效还田利用,既能减少面源污染,又能提升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固碳能力。我国现有38亿吨畜禽粪便和近8亿吨农作物秸秆等农业有机废弃物,是农业面源污染的隐患,同时我国土壤有机质来源和潜力。
5、世界土壤日促进地球母亲的保护
每年的12月5日为世界土壤日,意在让人们意识到健康土壤的重要性和提倡可持续的土壤资源管理。世界土壤日2019年主题:"防止土壤侵蚀,拯救人类未来"及其宣传活动的设想是:通过应对土壤管理中日益增加的挑战,提高人们对可持续健康生态系统和人类福祉的认识;通过鼓励全球范围内的政府、组织、团体和个人积极参与到改善土壤健康的行动中,提升健康土壤的形象和影响力。
目前我们95%的食物来自土壤,保护土壤必须用“中医农业、耕育农法”的概念,以秸秆、枯草落叶还田,补充农田流失的矿物生命元素。保护地球、爱护土壤、拯救人类、刻不容缓!